夏至养生防病有三原则
夏至到了,7月12马上入伏。
近期暴晒、暴雨交替,湿热的空气为病菌滋生和传播提供了温床,人体消耗的增加导致抵抗力减弱,肠道传染病和皮肤病等季节性疾病也随之“找上门”。我们在做好防暑降温工作的同时,更应注意夏季多发病的预防和保健。
夏至到了,7月12马上入伏。
近期暴晒、暴雨交替,湿热的空气为病菌滋生和传播提供了温床,人体消耗的增加导致抵抗力减弱,肠道传染病和皮肤病等季节性疾病也随之“找上门”。我们在做好防暑降温工作的同时,更应注意夏季多发病的预防和保健。
天时人事日相催
冬至阳生春又来
今天6时23分,迎来“冬至”节气
我们迎来一年里黑夜最长的一天
冰益壮,地始坼
自此进入隆冬时节
许老师最近在本论坛发帖,对寿星万年历做了一次更新,在1楼。版本5.06
1、增加 dT 的数据,与iers数据同步到2018年。
2、修改纪年显示时的颜色错误。旧版在IE8可正常显示,IE11中无法显示。修改后,在IE11及chrome浏览器中均可正常显示。
3、新版浏览器不再支持VML做图,所以本版做图更换为html5的canvas,因此相应的接口程序重写,更换了100多行代码。
4、更改地方食页面,防止在新浏览器中显示混乱。
次日更新为5.07版
根据浪淘沙指正,改正237年农历1、2月的月历。
本版只提供源代码,如果需要压缩成一个文件,请运行原文件中的hebin.bat,可生成sxwnl.htm(在父目录中)
俗话说:“冷在三九,热在中伏。”所以说中伏的时候最热。
三伏是指初伏、中伏和末伏三个连续时段。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始日,第四个庚日为中伏始日,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始日,每伏10天,但有些年份中伏为20天,比如今年。
下面是2018三伏时间表
三伏天出现在小暑与处暑之间,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、闷热的日子。
“伏”可称“长夏”,“伏”是五行家对季节的另类安排,其中“伏”为“土”。“伏”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在地下的意思。春、夏、秋、冬四季被五行家冠以木、火、金、水,一年五季春、夏、长夏、秋、冬,由秋到冬金生水、水生木、木生火,自然循环。但是由夏到秋则不然,火克金,金不敢出来。就要潜伏一段时间,“潜伏”就是“伏”的本义。
今年夏至交接时刻为6月21日18点07分
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,在每年公历6月20、21或22日。夏至这天,太阳运行至黄经90度,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,几乎直射北回归线,此时,北半球各地白昼时间达到全年最长。同时,夏至到来后,夜空星象也逐渐变成夏季星空。
农历五月初五,俗称“端午节”。端是“开端”、“初”的意思。初五可以称为端五。农历以地支纪月,正月建寅,二月为卯,顺次至五月为午,因此称五月为午月,“五”与“午”通,“五”又为阳数,故端午又名端五、重五、端阳、中天等。从史籍上看,“端午”二字最早见于晋人周处《风土记》:“仲夏端午,烹鹜角黍”。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。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:吃粽子,赛龙舟,挂菖蒲、艾叶,薰苍术、白芷,喝雄黄酒。据说,吃粽子和赛龙舟,是为了纪念屈原,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“诗人节”,以纪念屈原。至于挂菖蒲、艾叶,薰苍术、白芷,喝雄黄酒,则据说是为了压邪。尽管端午节年年过,但是关于端午节的来历,却不甚清楚,归纳起来,大致有以下诸说。
每当我们身边有朋友过生日时,许多人都会问一句:“这是阳历生日还是阴历的?”除了这两种对日期的说法,我们还常听到一种叫做公历、农历的日期,那么这四种说法到底有什么区别?可能很多人都有些蒙圈;
如果简单通俗讲农历就是阴历,阳历就是公历,对于普通大众知道这个区别就够了,不过要准确的说可不是一回事!
北京时间5月21日10时15分将迎来“小满”节气。逢此时节,夜莺轻啼,雨打芭蕉,梅黄杏肥。保健专家提示说,小满后,天气日渐炎热,公众要注意防暑养生。
清明时节雨,纷纷路上行人,--欲断魂。
借问酒家何处?有牧童遥指,--杏花村。